作者:李核桃
来源:妈妈抱团(ID:mmbaotuan)备受瞩目的“双减”*策,终于随着孩子们的开学全面落地了。
根据“双减”提出的新*策:
孩子们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不用上培训班了;
周一到周五,回家不用写作业了;
每逢月底、期中,也不用考试了。
总之,孩子们都轻松了!
可是“双减”之后,家长就能撒手不管了吗?
“双减”,看似给孩子的学业松了绑,实则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少孩子因为作业减少,就变得懒散、没有毅力,难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双减”后新学期,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积懒成笨”。
“双减”的背后,其实是对父母和孩子的“双加”。
父母,要加什么?
为了配合“双减”落地,前不久教育部又颁布了“5加2”课后服务*策:即每周的5个工作日中,每天延长学校课后服务至少两小时。
很多网友表示不理解:孩子都归老师管了,那还要父母干什么?
父母作为孩子的 任老师,绝不可能置身事外。
在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父母一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1.加陪伴
新学期 个周末,就看到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去公园搞“水火箭”发射。
这个活动有些“科学实验”性质,既好玩儿,又让孩子对一些物理知识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可谓寓教于乐。
“双减”后,孩子们空闲时间增多了,这就需要家长花费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家长再忙,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在晚饭前后、睡觉前这些时间段,也要抽出半小时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可以陪他聊聊天,了解一下孩子当天的所见所闻,心情如何,增进亲子关系;
或者陪他看看书、下下围棋,陶冶一下情操;
或者陪孩子散散步、打打球、玩玩游戏,放松一下神经。
周末和节假日,也可以带孩子出来感受一下大自然,或者带孩子去少年宫、科技馆、博览馆等地方长见识。
父母的陪伴在哪里,孩子就会在哪里收获亲情和成长。
2.加监督
看过一个视频,暑假父母外出时,孩子在家乖乖写作业。
很久后父母回来了,发现孩子还在原来的位置写作业。
父母直觉不对劲儿,打开监视器看回放,看完哭笑不得。
原来,他们走后不久,孩子就和朋友偷偷打开电视,逍遥快活起来。
直到父母开门的一瞬间,他们才迅速关掉电视,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恢复原位。
作家苏心说过: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自律性很差,没有几个孩子能管住自己。
不要以为你去上班了,他会在家里学习;你去睡觉了,他还在学习;你看他老老实实坐在那里,说不定正在玩儿游戏呢!”
孩子的自制能力不足,没有几个孩子是不贪玩儿的。
“双减”后,作业和考试都减少了,孩子的学习动力自然没以前强了。
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及时督促孩子查漏补缺,避免孩子放飞自我。
此外,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等各方面都要加强督促,避免孩子养成懒散、作息紊乱等坏习惯。
3.加自我管理
有网友说:“双减”后,家长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就出来了。以前还有老师可以培训,现在没点儿教育水平的父母只能抓瞎了。
话不全对,但也不是毫无道理。
以前孩子可以借助培训班强化学科知识,但“双减”之后没有了外力援助,只能靠课堂认真听课了。
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可以亲自辅导孩子,但普通父母亦可以给孩子其他方面的支持。
比如在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玩儿手机、打游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比如可以多陪孩子读读书,一起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比如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给他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提高他的专注力。
育儿专家*静洁说:
“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健康不生病、吃饱穿暖,更应该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这取决于父母的格局,因为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养育孩子时的视野、态度和方法。”
孩子未来成就大小,与父母的自身的素养有很大关系。
父母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才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孩子,要加什么?
“双减”*策出台后,很多家长表示迷茫:没有了补习班的孩子,课余时间干什么?难道放任他们一直玩儿吗?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考进清华的福州“学霸”石圻坦,他就从来没有上过任何校外培训班,靠的只有“计划+自律”。
可见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孩子,即使没有培训班辅助,也不影响成长。
“双减”之后,孩子最需要加强的,是这3项能力。
1.加自律
双减,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这就意味着:在大家都不上补习班的前提下,谁家孩子能做到自主学习,谁家孩子才更容易考上高中、顺利进入大学。
“双减”之后,自律的孩子更容易出众。
同事的女儿今年小学二年级,虽然最近放学后没有作业了,可她每天还是坚持背一首唐诗、听20分钟英语儿歌、跳绳个。
而我儿子呢,放学回家 件事就是先开电视。
我向同事取经,同事却说:“我也没逼她学,就是她自己习惯了。”
早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她就开始给孩子做每日计划,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餐,几点看绘本什么的都定的一清二楚。
上小学后,母女俩依然保持做计划表的习惯,从暑假开始,每天都要背唐诗、听英语儿歌、跳绳……开学后孩子依然保持着这些习惯。
美国心理学教授塞德兹说: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孩子天生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自律的习惯,越早抓越好。
小时候帮他定型以后,后面再坚持就容易了。
2.加运动
“双减”*策落地后,孩子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广东一位家长说:“现在作业少了,早早做完,就可以出来运动一下,每天户外活动一小时是有的。”
“双减”之后,体育将越来越被重视,不仅是因为孩子“有更多时间运动”了。
脑科学家发现,运动后,大脑会产生多种脑神经传导物质,促进神经细胞长出新的分支,促进大脑发育。
所以那些操场上比较活跃的孩子,通常也是学习特别 的孩子。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就说过:
“我从小体育就很好,高三冲刺复习很累,身体能跟得上,得益于平时的锻炼。
运动让我放松,保持充沛的精力,也能提高专注度,有效率地看书10分钟胜过盲目刷题两小时。”
想要培养孩子健全又完整的人格,首在运动。
它不仅能强健孩子的体魄,还能强大孩子的精神意志,让考试的压力、成长的烦恼随汗水排解掉,对孩子各方面的促进不胜枚举。
正如《习惯的力量》一书所说:
“某些或某个习惯,一旦将其改变,就会引发连锁反应,进而重塑生活、学习方式。
对于很多人来说,运动是引发广泛变化的核心习惯。”
一位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建议,青春期之前,一定让孩子发展一两项体育爱好,让孩子养成自主运动的习惯。
不爱动的孩子,父母可把运动当作“作业”,每天要求孩子运动至少一小时。
家长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动起来,“先动”的家长更能带起“后动”的孩子。
拥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才是未来一切发展的前提。
3.加社会实践
新学期的 个周末,看到一个男孩早早就起床做饭了。
炝锅、搅鸡蛋、掌勺,几分钟就做好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
饭菜做好之后,还端到了餐桌,摆好碗筷,做好开饭的准备。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双减”之后,成绩将不再是衡量一个孩子 与否的 标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将更有竞争优势。
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更多地来自生活实践。
除了在家做饭、做家务,将来他们也许还要下农场、观摩写字楼,甚至走向街头,沉浸式体验各行各业。
世界的舞台有多大,孩子的课堂就有多大。
带孩子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热情,为将来走向人生的大舞台做准备。
教育的 目标,其实还是培养孩子与世界的相处能力。
父母才是孩子 的“培训师”
“双减”*策刚出来时,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成绩落下,未来没有出路。
其实,“双减”背后更深的一层逻辑,则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更适合自己的路。
基础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筛选,谁当科学家、谁做工程师、谁又当工厂的工人,让每个孩子都有一技之长。
而不是将所有孩子都纳入一个赛道,只拼分数。
正如北大教授丁延庆所说:
“每个孩子,可能都有他独到的地方,甚至是过人之处。我们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你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其他方面的优势,找到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让他在这个路径上充分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爱孩子要有“窄门思维”。
别将所有孩子都逼进考试这“ 赛道”里竞争,而是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在擅长的领域一枝独秀。
而这,需要父母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