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是三部我看过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经典教育电影。
《死亡诗社》是自由意志有了觉醒;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用智慧打破了墨守成规;
《地球上的星星》是用爱发现孩子的潜能。
它们在思想上有着层层递进,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部电影《死亡诗社》。
纵观整部电影,有两个鲜明的立场对比:一方是学校和家长代表的传统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另一方是老师基汀和学生代表的自由派,在体制中摸索着追寻自己的热爱。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悲与喜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问在座的学生,什么是“四大信念”?在场的学生肃然起立,回答——
“传统、荣誉、纪律、卓越”。
过去的一年,学校51名毕业生中75%都申请到了常春藤联盟大学,学校将这种成就归功于四大信念的贯彻执行。它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使得学校成为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二是家长们争相把子女送到学校就读。
学校的自豪,家长的期待,都洋溢在脸上。只有孩子,流露出不那么兴奋的表情。
未来的医生,未来的律师,未来的银行家......
每个孩子在进入这所学校的时候,就已经被设定好人生中的角色。
事实上所有的一切,围绕的都是父母的期望。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刻苦学习,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严格要求孩子。
只是,没有人问过孩子:你想要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
电影的主人公尼尔,原本在新学期担任学校校刊社的助理编辑,但是父亲认为尼尔的课外活动过多,擅自做主跟老师取消了他的资格,即便这是尼尔喜欢且热爱的事情。
在严格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确实可以通过努力成为社会上体面的人,拥有金钱和地位。只不过,他们都是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路去走,有的人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论孩子想什么,反正结果都是一样的——顺从父母。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放羊娃的故事:
一位记者在一个偏僻的乡村看见一位放羊的小孩。记者问道:“你的理想是什么?”“放羊。”小孩答。“羊喂大了干什么?”“卖钱。”“卖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小孩。”“生小孩干什么?”“放羊!”
电影中陶德的哥哥是这所学校最优秀的毕业生代表,而现在陶德也将踏上跟哥哥一样的道路。他也会跟哥哥一样优秀吗?我们不知道。但是哥哥经历的事,无疑陶德也会经历一遍,并且目标不断向哥哥靠拢。
也许到了下一代,陶德的孩子也会再次被送进这所学校......
学生的不满和压抑就像暗流涌动,直到一位身处传统之中思想却不传统的老师基汀出现,沉睡的自由意志开始苏醒了。
二、沉睡的自由在呼唤
庞大的作业量,严肃枯燥的课程,让学生看到老师就条件反射地坐直身体、不苟言笑,可是基汀的第一堂课,却只是吹着轻快的口哨,把学生们叫到校友馆,教了大家一句话:Seizetheday!
抓住时间,让你的生命与众不同。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就如逝去的校友一样,他们也曾精力旺盛,不可一世,但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事无成?
基汀教的是诗歌,但是他不希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去学习书本中很死板的东西。作为一个拥有热情的人,学生们都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品尝文字和语言。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是维生的必须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我们虽然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但可以选择是按部就班,还是让自己有所成就?而这关键就在于独立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
有思考,才谈得上自由。
使这个强而有力的戏演下去,而你能贡献出一篇诗歌。你的诗歌内容会是什么?
为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他让学生撕掉了书的前言,不再受理论的限制;他让学生站在书桌上,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他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喊出自己的诗作,喊出自己的恐惧;他让学生练习走路,走出自己的阔步。
这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原来他们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三、顺从或忤逆,压抑或释放
尼尔是第一个,在基汀的课上,眼里闪过光的学生。从一开始在同学面前,不敢质疑父亲的决定,对父亲的决定唯命是从;到组织死亡诗社,追求自己的所爱;再到争取自己梦想的戏剧表演角色。
学校的一切都不是尼尔自己的选择,但他依然遵从父母的意志去刻苦学习。他只是渴望,在满足父母期望的同时,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热爱,哪怕只有一场戏剧表演的机会。
可惜,这刚刚萌发的幸福的小火苗,立刻就被父亲用一泼冷水浇灭了。
在尼尔表演完自己的第一场话剧,获得无数鲜花与掌声最具成就感的时候,父亲勒令他明天就去退学,转去*事学校注册,再花十年时间去成为一名医生!
尼尔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第一次有勇气想要向父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看着坚定的父亲,无奈的母亲,他瞬间明白了: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所爱。他活着,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梦想,是为了这个家,唯独没有为了自己。
他放弃抗争了,用一种最安静、最无力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四、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尼尔的死,给学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掩盖这一切,学校选择让基汀老师承担所有的罪责,用开除基汀来撇清学校的关系。
学校知道事情的真相吗?
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
但是,那都不重要,他们只需要一个让家长满意的解释就足够了。
学生们被迫在基汀的罪状书上签了字,他们知道基汀是无辜的,但是无力反驳。
在基汀离开的时候,原本最内向的学生陶德第一个站在课桌上,喊出了“船长,我的船长!”
紧接着,有了第二个,第三个.....
这是影片最打动人的一幕,是学生第一次公然对传统发起反抗。虽然还有许多人依然选择沉默不语,但是基汀知道,已经有许多学生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他们不再是父母或学校思想的产物,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
站上课桌,是自己的选择。
他们选择用这种方式向基汀告别,也向基汀致敬。
写在最后:
看完全片,尼尔的死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热爱表演,有着极佳的表演天赋,却被迫去成为一名医生。父亲给他的要求是:成为医生之后,他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但那付出的代价,是最宝贵的十年青春。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呢?
心理学家周正说:教育是把孩子本来拥有的天性发展出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随大流去选择专业,选择工作呢?每个人拥有的天性和天赋都是不同的,可是所有人却奔赴同一个目标。
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天赋是什么?我有去培养我的天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