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al/
重庆梁平,
素有“小天府”之称,
古称梁山。
这里有梁平竹帘、梁平灯戏、梁平木版年画……
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沃野千里,
碧田万顷,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梁平红旗中学,
创建于年,
近百年的风雨历程,
有开先之光,
也有孕育英烈之荣。
战火烽烟中,
孕育了胡芳玉、*玉清等红岩英烈,
她们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格精神,
沉淀为红中人正气浩然的红旗精神。
红中人,
持一面红旗,
向一个方向,
养一身正气。
师生在此,
修身启智,健康成长,
俯首芳草地,铸得大乾坤。
绿树成荫的红旗中学学校沐浴地域文化光辉,传承红旗精神,故我们提出以“红旗”为载体,打造“正”文化,以此激发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将其当作前进的指引,用不懈的奋斗和无私的奉献书写学校崭新的光辉未来。
办学理念:至正至善,致知致远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正”是立人之本,“善”是做人之基,“至正至善”就是最正最善,是“正、善”追求的目标,是终生追求“正”与“善”永不懈怠,也是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人的一生要做到“正”与“善”,是道德上一种高尚的表现。
《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故“致知”在于研究事理、实事求是,体现师生严谨求学,臻于完善的求学精神。《诫子书》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故“致远”在于追求理想,引导师生回归教育的本真,克服功利和浮躁,坚定信念,增强定力,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追求卓越、开创未来。
南园校训:养正立德
“养正”乃涵养正道,即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语出《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立德”即树立良好的道德、优秀的品质和人格修养。《论语》曰:“德不孤,必有邻。”故“养正立德”,一指教师自己能够自立德于社会,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养正立德”的校训,以古衡之,源于传统;以今视之,又有新意,体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现代理念,更体现了红旗中学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硕的办学成果,是学校一切办学行为和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机盎然的校园一角文化主题:弘道养正,旗开德胜
“弘道”,即弘扬大道、弘扬正道,红旗中学继承先辈革命传统,发扬忠诚、勇敢、奉献、先进的红旗精神,激励全体师生坚守理想,怀抱希望,矢志弘道,笃志传道,明志求道,立志得道。“养正”即通过学校各方面的濡染和熏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塑造和教化,由此浸入学生的“知、情、意、行”。
旗开德胜,引申自成语“旗开得胜”。从“旗开得胜”到“旗开德胜”,强调学校教育十分注重“德”之培养,将学校弘扬红旗文化,收获师生之大德联系起来。如宋代司马光所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故一个人的成功固然要靠聪明才智,但更重要、更根本的是靠优秀的品德。
静谧的校园校徽
设计师提炼红旗精神,
以“正”为*,
创新设计出学校Logo——
标志以红旗中学的名称之“红”,
作为设计元素和创意源点。
标志主体图形,
一似熊熊燃烧的火焰,
亦或双手对捧,
喻意众人拾柴火焰高,
意在传达红旗中学师生的团结,
积极向上与和谐的精神面貌。
二似飘扬的红旗,
亦或飘舞的绸带,
象征学校高举理想的大旗,
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三似二人相对跪坐,
有教与学、哺育之味,
体现学校博学善育的奉献精神。
VI应用
以下是红旗中学VI部分应用:
校服资料袋邀请函耳为之濡,目为之染,
红旗中学的“正”文化,
点缀在校园每个角落,
校服、资料袋、邀请函……
于细微处正心正气,
在微小中正品正行,
成就精彩的未来。
书签名片信封工作证礼盒形而上者谓之道,
标志之形,
源于红旗精神,
显化成学校的视觉之美好、成长之力量。
红旗中学的“正”,
是书签上的文化认同,
是信封上的交流沟通,
是礼盒上的特色彰显……
文件夹手提袋主题雕塑
学校主题雕塑“旗开德胜”手稿学校主题雕塑“旗开德胜”效果稿红旗中学的主题雕塑设计独具特色,
以红旗为造型进行创意,
并围绕办学理念将其分解成,
“至正”、“至善”、“致知”、“致远”四个版块,
使其成为学校的精神堡垒。
“至正至善”激励师生正直不屈、正气永存,
胸怀止于至善、兼善天下的人生抱负;
“致知致远”指引师生格物致知、奋发有为,
心存志高行远、大道至广的成长追求。
雕塑整体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元素,
体现学校与时俱进、古今融合的开放、包容的精神。
文化环境施工现场
著名雕塑艺术家、常春藤艺术总监现场指暑期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部分文化环境
一面红旗,迎风飘扬养正广场致远亭校园小品艺术橱窗优秀的学校文化设计,
为学校价值赋予形象标签,
使看不见的文化基因变成看得见的文化符号。
在红旗中学,
持红旗,探索文化之渊源;
炼正心,见证生命之广阔;
扬正气,塑造品格之高尚;
育正人,执守教育之真谛。
重庆常春藤文化合作学校
更多校园文化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