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神童,但不是每一个神童长大之后都能成为天才,也有可能成为“废材”,干政便是其中之一。
与方仲永不同,干政虽然也是年少成名,但他却没有在名利场的声色犬马中迷失自我。
相反,干政一路刻苦求学,12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6岁赴美攻读世界名校博士学位,不过他的辉煌也就止步于此了。
干政的前半生毫不夸张地说,可谓是少年得志、前途似海,然而他的前半生有多风光,他的后半生就有多落魄。
那具体他落魄到什么程度,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年,在安医院内,一个皮肤皱皱巴巴的小男孩呱呱坠地。父母为他起名为干政,希望他将来长大后能为国效力、光宗耀祖。
寄托父母美好希望的干政,自三岁起,便展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早慧,三岁时的干政就能口齿伶俐地数多个数。
大人问他古诗,他能不重样地连背二三十首古诗词,七岁时,他的识字量早已破百,此外他还很喜欢读四大名著,尤其对《水浒传》感兴趣。
九岁时的干政就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围棋高手,即使是和成年人切磋棋艺,他也从未落过下风。
只可惜当时还处于十年动荡时期,“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所以干政的早慧并未得到大人们的重视与培养。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邓小平的建议与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创建少年班。所谓的少年班,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十三、四岁优秀少年到一流大学里进行针对性、有目标培养。
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期学生宁铂和谢彦波,他们的事迹曾被各路纸媒和电台大肆宣传报道。
当时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学习宁铂、谢彦波等少年班“神童”的成长故事,于是无数学生视宁铂和谢彦波为学习偶像,模仿他们的兴趣爱好。
天资聪慧的干政更是将宁铂和谢彦波当成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他将有关宁铂和谢彦波的新闻报道从新闻手抄本中剪下,夹在自己的书里时常翻阅,他甚至还告诉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他要报考中科大少年班。
干政的父母和老师都觉得干政小小年纪有志向是好事,但对干政报考少年班这一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他们觉得干政只是早慧,而少年班是专门培养天才的地方,干政的学习能力还达不到天才水准。
年,中科大少年班到干政所在的中学进行招生宣传。当时的干政还没有过十三岁生日,身材也比较瘦小。
少年班负责招生的老师对干政的第一印象非常一般,不过鉴于招生程序,老师还是笑着问干政,你喜欢吃西瓜吗?干政点点头。
于是,招生老师又问他:竖着切西瓜四刀,会留下多少块西瓜,结果干政脱口而出答案。
接着,招生老师又追问干政:如果继续横着切西瓜八刀,会留下多少块西瓜,干政几乎是等他话音一落,立马喊出答案。
最后招生老师问干政:如果继续横着切西瓜八刀、竖着切西瓜八刀,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干政仅仅思索了一小会儿,便立即说出正确答案。
看着干政如此聪慧,招生老师当时就拍板决定,要把干政招入少年班。他对干政的中学老师说:这个孩子就像一个会走路的“计算器”,看着吧,他将来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的。
没多久,干政就收到了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随后他便被多家报刊和电台争相采访,一时之间,干政成为当地名气最大的人。
干政的父母不像方仲永的父母那般目光短浅,他们认为孩子还小,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名气对孩子而言未必是件大好事。
于是,他们帮干政明里暗里推掉许多采访和邀请,干政也得以重归平静的生活,安心学习,等待少年班的入学报到。
虽然干政回归学校了,但当时一家杂志社,他们将少年班学子的事迹汇集在一起,编成一本书,书名叫《神童的故事》,干政的名字和事迹也赫然在列。
由于这本书在当时是书店里的畅销书籍,几乎家家都有一本,干政也因此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神童”之一。
在进入中科大学习后,干政为追随偶像宁铂和谢彦波的脚步,也选择攻读研究理论物理专业。
但干政不知道的是,他的偶像宁铂根本不喜欢理论物理专业,曾因为选专业的事在学校大闹,一度闹到要退学地步。
与自己的偶像宁铂不同,干政在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后,埋头苦首做研究,经常熬夜学习到深更半夜。
在校三年期间,干政不仅门门功课成绩优异,临近毕业时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物理赴美研究生考试。
当时的干政才16岁,而他的偶像谢彦波此时早已经赴美留学两年。不过,很快干政也以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通关全国物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获得公费赴美留学机会。
在命运的安排下,干政来到谢彦波求学的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常春藤名校之一,在该校任教的教授中,不乏诺尔奖获得者。
比如干政的偶像谢彦波,他的导师菲利普教授就曾是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然而,干政和自己偶像谢彦波的赴美求学之旅都并不太顺利,二人都是年少成名,十二三岁就进入少年班学习生活。
他们虽都拥有一肚子丰富学识,但却都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以前在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老师们会心疼他们小小年纪离家求学,多加包容与照顾。
可在异国他乡,尤其是在一个对亚裔并不太友善的环境里,干政与谢彦波寸步难行。
两个年少成名的天之骄子选择用硬碰硬的方式,处理自己在异国他乡碰到的麻烦问题。
谢彦波为干政再一次做“榜样”,他公开顶撞自己的导师,甚至还在自己的论文里多次指出导师目前的研究课题存在严重问题。
干政随后也与自己的导师发生言辞激烈的争吵,久而久之,干政与自己导师不和的消息,在普林斯顿大学内成为公开的秘密。
就在谢彦波、干政与美国导师闹得不可开交之时,美国留学圈内发生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北大留学生卢刚在美持枪枪杀五名教授后,选择饮枪自尽。
中科大其实早有听闻谢彦波、干政与美国导师不和的事。北大留学生的事一出,中科大内部立即召开会议,讨论赴美求学学子去留问题。
中科大最后决定,先让谢彦波回国。没过多久,干政也因与美国导师关系无法缓和,毕业遥遥无期,被迫放弃学业,一个人孤独落寞回国。
然而干政回国后,首先迎接他的不是亲人们的暖心问候,而是记者们的连珠发问。虽然干政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采访,但还是有记者会给他不停打电话,邀约采访。
“我目前没有工作,生活每天都过得是一样的,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说给你们听。”这是干政最后一次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的话。
自此以后,与干政有关的消息越来越少,那个曾经的天之骄子,也渐渐被世人所遗忘。
其实,干政刚回国时,就有一位中科大物理系老师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回中科大继续攻读博士。
彼时的干政,不知出于何种理由,拒绝了这位中科大物理系老师的好意,然而多年后,沉寂许久的干政突然主动联系中科大,表示自己愿意回中科大工作。
但此时的中科大,已非彼时,学校规定授课教师必须要有博士文凭才能被上岗从教,也就是说干政已经没有资格再回去工作了。
在被中科大拒绝后,干政又回家沉寂许久。年,干政的恩师汪惠迪老师找到干政,她苦口婆心的劝说干政回中科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然而干政连连摇头,他表示自己已经无心再继续读书,他目前更想工作,汪惠迪老师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离开干政的家。
随后,干政开始到处找工作。一年过后,干政再一次回家待业,他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兜兜转转一圈,始终未能碰上如意的工作。
命运的弄人,干政的精神也开始出现问题,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这使得他不得不放弃找工作的想法。
在经历过漫长的思想斗争之后,干政选择把自己一个人关进房间里,他关闭了房门,也隔断了自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时隔多年,当年那个被万人追捧的少年班,如今变得异常低调,干政也同母亲隐居在中科大东区的一间小房子内多年。
少年班好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失去耀目光彩,而那些少年班的早期学员们,他们的人生高光时刻好像也被永远留在十三、四岁时。
如今,人们在惋惜干政遭遇的同时,总不忘对少年班的特殊教育模式批判一番。干政和谢彦波的留学失败,真的仅仅是因为少年班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而造成的吗?
干政和谢彦波,他们都是被时代所选中的人。他们的遭遇,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人肩上便是一座山。
只不过有的人,他咬牙扛起了肩上的那座山,于是他的名字便被历史的卷轴所收纳,比如那位稻下做乘凉梦的老人。
有的人,他曾试着努力扛起肩上的那座山,可到最后未能如愿。这并不意味着败给时代“一粒尘”的人都是失败者。
他们才是一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值得我们不断去反思过往,勇敢面对未来。回首少年班的过往,它为探索、培养中国优秀人才而生。
从无到有,一路探寻,它曾名声大噪,也曾饱受抨击。它的好与不好,绝不是一言两语能够片面定夺的,仅以中科大年的数据为例,当时从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教授共有位。
干政和谢彦波虽然没有做出世人所期盼的那番大事业,但这不代表少年班的教育模式是一无是处的。
目前,中国仍有三所大学在继续少年班教育模式。少年班的存在自有其意义,它的功与过不如交由历史去评价。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时代的浪潮在奔涌向前,历史在不断被更新。愿我华夏少年英才辈出,更愿我华夏少年凌云之志,与国同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