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www.csjkc.com/yydt/511.html
文章来自国际教育视界,侵权删
不久前,哈佛大学教授发布的一篇论文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热议。这篇论文发现,藤校六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最富有的1%家庭,还用多项数据论证了家境富裕的学生在“爬藤”方面的优势。
其实,早在19世纪80年代,藤校就喜欢从特权阶层和富豪家族中挑选学生,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等家族更是把藤校视为培养继承人的不二之选。时至今日,藤校对富裕家庭学生的偏爱还依然存在。
由此引发的思考是:藤校青睐的学生发生改变了吗?在“慕富”的招生规则下,中产家庭的爬藤之路该何去何从?
文、编丨Kate
图丨网络
01.
哈佛教授揭露藤校招生内幕:
六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最富有的1%家庭
当全世界的中产家庭都在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藤校大门的时候,一篇来自哈佛大学教授的论文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原来,在为数不多的藤校名额中,六分之一已经预留给了1%的最富有家庭。
事实上,研究中的多项数据表明,在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中,来自富有家庭的学生的确更占优势。首先,在大学的申请流程中,家庭收入排在前0.1%的学生在非学术领域得到高分的可能性,是中产学生的1.5倍。在达特茅斯学院,这一差距甚至高达5倍。
除了在非学术领域的优势,最富有家庭的申请者中也不乏以校友子女或体育生身份入读的学生。校友子女在申请时受“优待”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他们不仅在总体上比普通申请者有更高的录取率,而且即使是在与其它申请人各方面相似的情况下,仍具有优势。
另一项数据显示,收入排名前1%的录取学生中,体育生的份额占到了八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参与到专项体育运动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较冷门的运动,比如击剑和赛艇。而从录取率分析,体育生的录取率是具有同等资质的非体育生的4倍。
然而,也并非所有的美国精英大学都为富有家庭的孩子开“绿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在招生方面对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与普通申请者一视同仁,不存在差别。
麻省理工的招生官斯图尔特·施米尔表示,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学校几乎不偏向家境富裕的学生,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优先考虑招收校友子女的做法。另外,在招募体育生时,也不存在特别优待,更不会走单独的招生流程。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人才是平等分布的,但机会不是。学生基于家庭收入拥有的机会不同,这也是我们的招生流程将其纳入考量的原因。我们确实有责任理清人才和特权之间的区别。”
除了麻省理工外,近年来不少顶尖美国大学也纷纷加入改变这一现状。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L·艾斯格鲁伯说,“我们相信,美国的各个收入分布区间都存在人才。”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在普林斯顿,五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而四分之一的学生获得了全额补助。
02.
千篇一律的满分学霸VS“专注于热爱”的申请者,谁更能打动藤校招生官?
那么,藤校青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
在创立之初,美国富豪们的后代几乎“统治”了藤校,尤其是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所“大藤”。
甚至就连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曾是哈佛新生中的一员。这个“有着灰色眼睛,冷静、沉着、聪明,带着最温暖、最友好、最善解人意微笑”的年轻人,让人印象深刻。而与他浑身散发的魅力一样令人瞩目的,还有他身后声名显赫的家族——波士顿婆罗门家族。19世纪的“大藤”,几乎就是婆罗门家族的天下。
如果说曾经的藤校是培养家族继承人的地方,现在的藤校则在招生上更加多元,也更加重视学生身上的个性与差异化。
人们常说,“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万里挑一”,藤校招生官一直在寻找的正是这样的学生。美国招生官期待从申请者那里看到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而不是一张满分的SAT成绩单。
正因如此,擅长刷分的亚裔学生才会在爬藤中屡屡受挫。之前,就有一名SAT接近满分的亚裔学生JonWang,拿到了分的高分,但却被哈佛、普林斯顿等6所全美顶尖名校拒之门外。JonWang显然不是个例,还有无数的亚裔在爬藤的路上对分数孜孜以求。但他们除了学术成绩突出以外,在其它方面都表现的平平无奇,长此以往,也就在招生官心中留下了“亚裔学生很无趣(boring)”的刻板印象。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对你产生兴趣呢?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然后再了解申请的学校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学生,看看两者是否匹配,最后要做的才是如何充分展示自己。
以即将入读耶鲁历史系的学生Sean为例,他曾是北京某头部国际化学校的一名学生,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他在历史方面的造诣,而是他对音乐数年如一日的热爱。每天清晨5点,Sean都会带着琴谱,穿过被拂晓笼罩的校园,前往琴房练琴。对他来说,练琴早已成了一种习惯。一次,他的琴声引来了校长的注意。之后,校长便常来琴房听他练琴,还与他交流乐曲创作的背景与心得。
“这种音乐上的交流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在其中找到了共鸣。我能在校长身上感受到他对于音乐和知识永无止境的好奇,这也促使我想要更多地去学习音乐,以及音乐背后的一切。”
不仅在练琴这件事上坚持,对于学业,Sean也没有放手。而且,他还在上课的过程中,找到了音乐与历史之间的联结——两者都提供了可诠释的自由与可能性,这一发现让他着迷。
专注热爱、探索未知领域,并且不断迎接挑战,Sean身上的这些品质正是耶鲁欣赏的学生特质。而且,对于能否被耶鲁录取,Sean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说,“不被耶鲁录取,我肯定会有些失落,但我不会因此失去动力,因为耶鲁不是我的终极目标。它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站,会为我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但这不代表我人生的机会只有这一次。”
如何把自己独特的经历展示在招生官面前,深耕美本申请多年的留学顾问Lisa建议,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文书去讲述一个与你相关的真实、动人的故事。另外,她认为同学们不妨试着从学校的价值观角度出发认真思考,如果你成为这个Community的成员,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当以校友身份走向社会时,又是否能给学校带来更多回报,让学校因你的存在而不同?
此外,Lisa还谈到,在展示个人软性实力时,千万不要像集邮一样把所有参加过的活动都罗列一遍,这样只会给招生官留下刷存在感的糟糕印象。最好的方式是找一两个你真正投入过热情与精力完成的活动,或是与你喜欢的专业息息相关的活动,因为只有打动过你的项目与活动,才能真正打动招生官。
03.
中产家庭沦为录取“底层”?
普娃的爬藤之路该何去何从?
当处于同等的标化成绩下,富有家庭的藤校录取率是普通中产家庭的4倍。这看上去显然很不公平,但却是每个走上爬藤之路的中产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即使来自贫困家庭,也有20%的学生被藤校和Top10大学录取,可在中产阶级学生中,这一比例却仅为10%。
这是否意味着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只能沦为藤校录取的“底层”?其实,倒也未必,只是中产父母想在“内卷”严重的爬藤赛道中寻找出路,的确需要另辟蹊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否则,即使投入了高昂的教育成本,也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首先,摆在所有中国家长面前的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美国名校每年留给国际生的录取配额就只有10%。而且,从录取情况来看,藤校及美本Top30的录取率还呈现下降态势,其中耶鲁大学的录取率创下了20年来的最低记录。不说藤校,就是中国学生拿到的头部美本Offer的数量,与上一年度相比也整整少了枚,名校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对于中产家庭的孩子来说,如何才能实现逆袭?“聪明与野心”,也许会是他们敲开藤校大门的一把密钥。
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在《一激到底:在竞争环境中抚养孩子》一书中提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来自平民家庭的孩子,当得知她被哈佛录取的消息时,她的父亲抑制不住惊讶,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只有富人和肯尼迪家族的人才会去哈佛”。
要知道,希拉里在读中学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校外竞赛,她的家庭也没有经济实力支持她走“体育爬藤”的道路,甚至在进入哈佛之前,她对赛艇是什么样的运动也一无所知。
那么,她被录取的理由是什么呢?最终,希拉里找到了答案——所有常春藤学校都想录取聪明又有野心的学生,或者说是那些在竞争中取胜的学生。
这意味着当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为了得到藤校顶尖的教育资源,要与富裕家庭的孩子一较高下时,他们需要适应竞争,还要在竞争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远大的抱负与野心。
而对于家长而言,也许真正要学会的是放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伸一把手,而不是大包大揽、把本该由孩子来做的准备都自己做了。这其实与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有着很大关系。在美国,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会被称为ManorWoman,被当作成年人对待,申请大学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在中国,却总有家长在孩子申上藤校后出来,以“哈佛妈妈”、“耶鲁妈妈”自诩,分享各种申请经验,仿佛这一切都是她们的功劳。
结语:
虽然“上岸”不易,但爬藤的过程其实对每个家庭来说,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同学们在学习如何展现自己有趣的灵*和远大的抱负,而家长们则要学着如何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完成一次向梦校努力靠近的尝试。
北京国际学校招生一览表(学费、课程体系、入学条件)
以上就是《藤校六分之一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中产孩子爬藤的“春天”在哪里?》介绍。国际教育前线,从业十年,专业的国际学校择校服务平台。全国国际学校一站式择校服务,规划目标学校入学备考方案。快速了解您所在地域国际学校排名、学费、入学条件、校园开放日,欢迎在线预约咨询#秋日生活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