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也啃老看来18岁独立只是美好的

这是留学每日谈的第篇文章

许多中国家长都笃信,“美国孩子不啃老,18岁之后就会被父母赶出家门,完全独立”。

他们甚至羡慕美国的家长在帮助孩子美国大学申请获得大学录取之后就获得了“完全解放”,可以回归轻松愉快的生活,不再辛辛苦苦为孩子买房子、看孩子。

可惜,这个传言也被证明不过是美好的想象而已。

年9月27日,经历4年庭审,现年34岁的普林斯顿毕业生小托马斯·吉尔伯特(ThomasGilbertJr.)在曼哈顿最高法院的庭审现场等来了自己的判决书。

这个家境优渥的常春藤毕业生因为不满父亲减少自己的“零用钱”而枪杀父亲,被判决30年监禁。

小托马斯·吉尔伯特的父亲老托马斯·吉尔伯特(ThomasGilbertSr.)是一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也是一名百万富翁,被杀害时已经年届七旬。

案发之前,小托马斯一直依靠着父亲提供的每周美金“零用钱”过活,从来没有过正经的职场经历。

除此之外,他在曼哈顿的住所和汽车都是由父母提供的。

年1月,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也为了督促儿子早日自立,父亲决定把“零用钱”的额度从每周美金减少到美金。

这彻底激怒了小托马斯,他借口请母亲外出购买食品把母亲支开,枪杀父亲后还伪造了自杀的假象。

小托马斯的母亲雪莉(Shelley)认为自己的儿子在犯下杀父重罪的时候正患有精神疾病,请求对儿子从轻处罚。

可惜这个理由在陪审团看来并不成立,他们认为杀父行为手段残忍,动机明确,还经过了提前的规划,因此不会从轻判决。

30多岁常青藤毕业生居然啃老不成愤然杀父,这显然和“美国学生18岁就独立”的夸赞大相径庭。

美国学生更独立的说法会广泛流传,和美国的家庭人口构成、家庭经济状况、高等教育支出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年的统计数据,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有1.9个18岁以下的孩子,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占到了家庭总数的近50%。

与此同时,年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是美金。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年收入为美金(税后收入约为美金)的家庭,两个孩子要先后进入大学学习。

考虑到美国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动辄每年三四万美金,父母确实很难负担起孩子的全部学费,更不要说后续的研究生学费、房屋首付等开销。

美国也没有过度强调父母恩情和养儿防老的传统,所以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要背负一定的学生贷款,并且在大学期间勤工俭学。

与其夸赞美国学生“18岁就独立”,不如说大部分学生从18岁开始,就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失去了啃老的机会”。

中国子女面临的则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状况。

中国大学的学费大多是数千元人民币,学费往往并不是家庭支出的大头,大学生打工也大多是为了职业规划而不是被生活所迫。

虽然大学学费低廉,但是一旦大学毕业,需要面对的现实就很残酷了。

依靠自己的经济能力完成“自费留学”、“买房”等目标,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加上多年来独生子女*策的影响,中国父母大多数都具有牺牲和奉献精神,愿意举全家几代人之力成全孩子。

“啃老”成了一些子女完成愿望最快、甚至唯一的选择。

从中国父母变卖家产帮助孩子在大城市买房,到日本日本蛰居族选择家里蹲不工作,“啃老”现象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鲜见。

美国也是一样。上文中的小托马斯·吉尔伯特之所以无止境得向父母索取,当然是由于他本人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但是从他母亲重金聘用名律师,试图用“精神疾病”的理由为儿子减刑的反应来看,父母的过度宠溺、疏于引导,也为他日后残暴的罪行埋下了隐患。

收入稳定、家境殷实的父母在子女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援助:

为子女支付全额学费,希望免去子女的学贷;

为初入职场的子女购买一套自住小公寓;

给新婚子女赠送家具甚至汽车;

子女遭遇失业等困境时提供一定的现金支援。

这些也都是美国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不是说子女只要接受了父母的帮助就算“啃老”。

那么哪些行为算是“啃老”?怎么样才能防止子女“啃老”呢?

首先,什么样的行为算“啃老”,应该由父母说了算。

父母在履行了养育子女的基本义务之外,对于自己财产的分配应当具有完全的话语权。

其次,作为成年人,子女也有能力和责任界定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即使面对“付出型人格”的父母,也可以避免索取无度。

为了预防子女成为“啃老一族”,成年后仍然“吸血为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首先建立起“边界意识”。

边界(boundaries)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

由中国传统大家庭环境所塑造出的社会人文规则中,“边界意识”一直是被忽略的一环。

直到最近几年,青年一代开始逐渐意识到“催婚”“催生”“打听收入”是一种让人烦恼的过度关心,于是“边界意识”的概念开始受到了重视。

父母子女关系是所有血缘亲情中最为紧密的一种联系,在这种关系中树立边界意识,对双方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当父母说出,“我的钱就是你的钱”、“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出国”、“你拿了我的钱就要听我的”、“我给你提供房子首付,以后就要住在你家”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给孩子做出关于边界的危险示范,也容易演变成我们常说的“道德绑架”。

想要营造健康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应该明白并践行(最好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践行),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由自己主导。

一味牺牲、无原则忍让、干涉和控制,这些亲子关系中的常见行为,不管出于怎样的善意,都很可以归为负面表达。

具有边界感的表述应该是:

“为孩子付出是我主观上同意并愿意的”;

“我有权决定付出的程度”;

“我的决定不应该由于孩子的抱怨/威胁而改变”;

“面对我的付出,孩子也有接受和拒绝的权利”;

“孩子成年以后对我的回报程度,也应该由孩子独立决定”。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小托马斯的例子至少告诉我们,哪怕坐拥家财万贯、豪宅名车、甚至顶尖美国大学录取,都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

父母以精神独立、人格健全为目标,给孩子提供的指引、陪伴、教导、关爱,也许才是孩子长远幸福的坚实力量和可靠源泉。

本文系留学每日谈原创

转载需注明出处

PicturescreditedtoGoogleImage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tenga.com/ctcf/12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