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顽童费曼是如何长成的

年,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应邀加入加利福尼亚州课程设置委员会,当时这一委员会负责为加州所有的公立学校挑选教科书,就从小学数学课本开始。

如果你还不认识费曼,那么下面的履历或许会让你对他产生兴趣:

·年,理查德·费曼出生于纽约法洛克威小镇;

·15岁时,费曼发觉中学课程中甚少有让他感兴趣的科目,于是自学了代数、三角学、解析几何以及微积分;

·年末,17岁的费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先学数学,又改学电气工程,最后选择了物理专业;

·年,费曼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和物理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满分,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

·年,24岁的费曼在普林斯顿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也是在此时,他加入了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年,费曼进入“常春藤联盟”之一的康奈尔大学任教;

·年,费曼转入加州理工学院任物理学教授,并在此执教一生。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在费曼加入课程设置委员会的第二年,也就是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抛去学术上的杰出贡献不谈,费曼在大众眼中似乎是个“异类”科学家,他喜欢和别人恶作剧,爱好去有舞女的餐厅边吃饭边研究物理,也曾经跨界玩票去画画、玩音乐,总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亲自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科学顽童”的形象,以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科学家”之一。这样一个人,他是怎么审定教科书的呢?

在一开始接到出版商的信件和电话时,费曼拒绝了任何一句恭维和解释,因为他认为既然学生最后拿到的只有课本,那么出版商的多余解释都只会混淆视听:“你不必解释,我相信书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

此前,委员会的委员们是如何给教科书打分的呢?他们把教科书分发给下面的老师和管理者,然后收集这些人的意见来判断好坏。对此费曼无法忍受:“我认为通过自己的阅读就可以判断书的好坏,于是我决定自己看完所有书。”

当教科书送到,费曼惊呆了:一共有磅(约公斤),要是把这些书摞起来,足有5米多高!然而,费曼就一个人在地下室里,把每本教材都看了一遍。

这项工作颇为费力,我一直在地下室忙个不停。我妻子说,那段时间她就像生活在一座火山上。沉寂一段时间后,突然“轰隆隆隆!”——火山就爆发了。

原因就是那些书都糟透了,漏洞百出,潦草仓促。他们想显得严谨,但采用的例子却不太贴切(比如用路上的汽车来阐述“集”的概念),细枝末节上经不起推敲。定义并不准确。所有东西都有点含混不清——他们还不够聪明,不理解什么是“严谨”。他们都在假装,在教授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些内容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毫无用处。

……

举例来说:为了展示不同的可能性,他们会讨论不同的进位制——五进制、六进制,等等。对可以理解十进制的孩子来说,还挺有趣的,至少算有趣的思维训练。但是这些教材要求所有孩子都必须学至少两种进位制!然后,可怕的题目就是:“请把下列七进制的数字转换为五进制的数字。”把一种进制转换为另一种进制是毫无意义的,你能做到的话,可能挺有意思的;做不到的话,也没关系,因为一点儿用都没有!

总之,我看所有的书中,没有一本提到过在科学中使用算术的事。如果有的话(因为大多是抽象的废话),也只是买邮票之类。

终于,我找到一本书,上面说:“数学在科学中有很多应用。我们会举一个天文学的例子,也就是星星的科学。”翻到下一页,上面说:“红色星星的温度是摄氏度,黄色星星的温度是摄氏度……”——目前为止还不错。书上继续写:“绿色星星的温度是摄氏度,蓝色星星的温度是摄氏度,而紫色星星的温度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虽说没有绿色或紫色的星星,但是其他星星的数据还算准确。是马马虎虎的准确,但已经构成了问题。所有问题都一样:都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人写的,所以总有些小错误,无一例外。如果写教材的人都不太清楚自己在写什么,还怎么指望能教好呢?我无法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但这些书就是很糟糕,糟糕透了!

……所有书都有一个通病:讲的东西毫无用处、乱七八糟、含混不清、令人费解,还有不正确的内容。有人能从这些书中学到科学吗?我不知道,因为书里讲的根本不是科学。

——《用封面判断书的好坏》,引自《费曼经典》,

.6未读·探索家出品,「诺奖大师通识经典」丛书)

当一个教育体系能够邀请诺贝尔奖级别的专家来审阅教科书时,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确实有优化教育系统、提升教育水平的主观意愿(不论结果如何);当负责审核的专家能够做到不被他人影响,保持正直、切实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时,我们就可以对结果抱有更高的期待。

对理查德·费曼而言,审定教科书可能只是他一生中所有值得记录的事迹中不甚起眼的一件,然而在近60年后的今天,关于教科书的讨论再一次令物议沸腾,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应当大声发问,而提供教育者应当思考答案: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也能用上诺贝尔奖得主审核过的教科书?

在理查德·费曼优秀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履历背后,他经历了怎样的家庭教育,又为后代提供了何种教育启示?你可以在《费曼经典:一个好奇者的探险人生》中找到答案。这本书完整收录了他毕生经典自传文章,同时采用全新译本,按生平时间顺序编排,生动而完整地还原了这位诺奖大师、科学顽童的一生。

在书中,你可以读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成长、成熟和成就,从父母的教育,到自我的成长,再到教育理念的传递,对家长来说,这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成才之路;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寻找发现乐趣的探险之旅;对老师来说,这是一堂刷新教学方法的进修课程。

父母的教育

费曼并非出生于天才之家,他的父亲是一名销售制服的商人,母亲则是家庭主妇。从小镇少年到诺奖得主,家庭教育为费曼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之相似的普通家庭放在今日也一定占据大多数,因此这样的成长经历才更有借鉴意义。

▲童年费曼和妹妹琼

·把书上的知识“翻译”到现实中去:当《大英百科全书》告诉费曼“恐龙有25英尺高,头有6英尺宽”时,父亲告诉费曼:“如果恐龙站在我们的前院,它的身高足以让它把头伸到这里的窗户,但是它的头太宽了,因此没法把头伸进来。”

·知道一件事物的名称,不等于了解这件事物:小费曼因为不知道一只鸟的名称而被同龄孩子嘲讽,父亲告诉他:“你可以用全世界所有语言说这种鸟的名字,但是完事之后,你对这种鸟依然一无所知。”看看这只鸟在做什么,比知道这只鸟叫什么更有意义。

·对某类特定事物的不敬(无论正确与否):从事制服生意的父亲告诉费曼:一个人站着,其他人鞠躬,区别就在于这个人的装束、制服、姿势,但他其实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这造就了费曼不盲目听从权威的个性,让他后来不论是面对爱因斯坦还是玻尔,都能不卑不亢地侃侃而谈。

·费曼继承了母亲幽默乐观的性格:“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级理解就是欢笑与爱心。”

教育理念的传递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听过著名的“费曼学习法”,但与其看别人的总结,不如从费曼本人身上学习这一方法的真谛: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以教代学:在教学中,学生的提问能够成为新研究的源头。反复思考已经了解的基础知识,可以获得看待旧问题的新方式:有更好的讲解方式吗?是否有哪些新问题与之相关?能从中得到什么新想法吗?

·开拓眼界,在不同的学校,学不同的东西:费曼最初想在麻省理工继续读研,他的老师却劝他去别的学校试试。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费曼得以与爱因斯坦等大师对话,还被招募进曼哈顿计划。因此,“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成了费曼经常给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建议。

以上这些教育和成长的经历,你都可以在《费曼经典》中读到,从小镇青年到诺奖得主,费曼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自述了他一生的冒险:从法洛克威小镇的好奇少年到麻省理工新生,在普林斯顿大学那些年,与爱妻阿琳的恋情,与曼哈顿计划和原子弹,任教康奈尔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到巴西感受拉美风情,到华盛顿调查航天飞机事故……同时收录费曼的照片、绘画作品、手稿在内的30多张图片,更能让读者看见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费曼。

阅读费曼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这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教育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tenga.com/ctxt/13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