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见闻丨我在美国常春藤大学教汉语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孔子学院

用我们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年秋,作为公派教师的我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工作。

每次海外赴任,我们作为教师传播着语言与文化,同时也会为当地的历史文化、教育特色所感染,在同事、学生、教学环境的激励下探索 的教学之路。

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部属于哥大东亚系的一部分,可以说哥大东亚系是源于中文教学的。在语言教学方面,目前东亚系除了中文以外,还有日语、韩语、藏语,大家共处于哥大主校区Kent教学楼的四层、五层和六层,三层便是东亚系自己的图书馆,古色古香,是很多哥大学生 的图书馆。

哥大的汉语教学部主要分为五个年级,低年级设有华裔班和非华裔班,高年级设有经贸汉语、媒体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12人以下。

中文部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除了大班课程外,还有小班操练课和officehour。大班课和officehour由中文部的十几位正式教师负责,小班课由助教承担。

哥大下设教育学院,每学期都有不少中国研究生来申请助教职位,他们依托中文部的教学牛刀小试,也给中文部带来了活力。哥大中文部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在美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在哥大中文部的 年,我教授的是二年级和四年级的课程,每周一到周四,每次一个小时十分钟。二年级的课程使用的课本是刘乐宁老师和朱永平老师主编、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留学中国》,四年级是未出版的自编教材。

二年级的课程主要是句型和语言点,每课两篇课文,一段对话一段短文,整书以一位美国学生到中国的经历为线索编写。内容上有*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可谓包罗万象,语言上也包含口语和书面语,是北美难得的好教材。

哥大四年级的课本为了让学生看到地道的中文,都是原文呈现,有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林语堂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杨绛的《在人生边上的追问》等,也有各类杂文,如《我欠父亲一个拥抱》《爱如瑰宝》《中国人的饭桌文化》等。

在国内,老师们一般专于一个层次的教学,比如我一直教授初级综合课程,在国外则需要上手不同的层次。

我这次在美国的教学对象是初级和中高级,之前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也承担过一、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去巴巴多斯孔子学院访问时还站了一回小学的课堂。

出国教学对青年教师和专家教师都会带来不小的备课压力,但同时也能使我们领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课堂之美。课堂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不同的教学为教师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

中文部的“自由”与“民主”    

初到哥大中文部,即便已经教龄十几年,即便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我的同学或师妹,心中依然忐忑,忐忑于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然而一切的忐忑很快溶解于温馨的见面会、火花四射的集体备课中。

帮助新教师了解教学、帮助迅速成长为熟手教师、帮助熟手教师发展为专家教师,促使教师们的智慧形成合力、打造更为 的教学,集体备课确实是 的选择。

哥大的中文课一方面鼓励高年级的课程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在低年级的基础课上严格把关,有非常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大纲,确实需要集体备课。

美国非常    

“哥大的学生不用教都能会”,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初听此话,心里甚是安慰,然而“教师何为?”近一年的教学也证明,为了这些“不教就会”的学生,你的付出超过以往。

为了对得起学生,近一年来,我又重新回到时时备课的状态,脑子里满是即将亮相的新课文与语言点。做饭时想着《舌尖上的中国》,走在中央公园时考虑着《荷塘月色》,坐在地铁里思考着《自行车文化》,看电视得琢磨琢磨《娱乐生活》,当你把自己和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你的课也快到位了。

语言的练习不仅在语言结构,还要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生活,为他们提供熟悉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表达出来。作为任何一位熟手教师,“备语言”不是大问题,最富挑战的是“备学生”。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学生则是教师喜怒哀乐的主宰者。所以备课的时候,一半备书本内容,一半备学生的反馈。

哥大在外语学习上的规定是,每位学生必须选修两门外语。因此中文部虽然设在东亚系,但是学生们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于是在准备例句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讨论的话题也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大家一起学习语言,一起通过语言了解不同的领域。

在备课中、在修改报告中、在撰写推荐信中,我不断地了解不同的领域,储备不同的知识,帮助学生们在使用汉语时生活无障碍、表达更精彩。

经历着哥大的汉语课,再加上以往的海内外教学,算是尝试过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研究生,汉语通选课、汉语专业课,学术汉语课。这些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学生“备”下来,受益匪浅。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一学年匆匆而过,送走了几十位热爱中文的孩子,他们有些将继续学业,有些走向工作岗位。

一位毕业的学生跟我说,她申请了在北京的中学教英语;一位学生告诉我他不能选修中文了,但他要找我学古文;还有一位学生说,她学习中文十几年了,是我终于给了她一个中文名字……是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感激,点燃了教师的光辉。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大概是每位教师的梦想。由于此次赴任是在大学,便少了很多关于“课堂管理”的烦恼,但对于这些常春藤的学生,“育”的应当是什么呢?

只有热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才更有可能去热爱别的语言和文化。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

在《溥仪》一课我们纵观了中国的历史,在《北京的交通》我们谈论了各国的交通现状,在《走在人生边上》大家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在课堂中,我们尝试以语言为主线,以文化为暗线,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在比较中知华友华、求同存异,探索未来。

“育”在课上,也在课外。终究有一天,学生会离开老师,他们的汉语之路将如何继续?于是,我把学生请上了讲台,与我合作出演教师的角色,希望他们日后能更好地成为自己的老师。

“育”在语言,同时也并不拘泥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课堂汇总,不同思维相互碰撞、沟通,“育”在其中。

“育”在教师,但对于价值观已经成形的大学生,更在于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包容。很庆幸,做一位语言教师,能为大家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让每位学生不知不觉“育”于其中。

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只是中国众多孔院中的一所。这几年间,我曾走访过十几所孔院,每一所孔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在撰写着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

我也将与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

闻亭,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曾在东京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现作为公派教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任教,曾获北京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高校)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投稿方式

如果您有志愿感言、孔院趣事、学员故事、教学方法、知识干货等想跟更多的人分享,欢迎通过投稿系统tougao.hanban.org给我们投稿(请选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tenga.com/ctpz/4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