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说起美国大学的捐款文化,我们一般联想到的,要么是社会名流为了回报母校一掷千金,要么是亿万富豪为了子女录取挥金如土。而收到捐款的学校,也是以这些名门望族就读过的顶尖私立大学为主。且不说不胜枚举的国外案例,国内的潘石屹、张磊等都曾因给美国大学捐款而上过新闻。这自然不难解释为什么哈耶普斯等校的捐赠基金(endowment)已经累积到了夸张的数百亿美元——学校越强,校友越强;校友越强,学校越富。不过就在最近,有一位名副其实的超级富豪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把自己数以亿记的财富分散地捐给一大批“野鸡大学”。这位富豪就是MackenzieScott,她是作家、慈善家,也是亚马逊创始人JeffBezos的前妻。在年离婚之后,Scott保留了原夫妇俩25%的亚马逊股票,约整个公司的4%,根据当时的股价,Scott的财富在年估值为亿美元,这使她瞬间跻身全球顶尖富豪之列。受疫情影响,亚马逊的股票自年初以来已从每股美元涨到了美元以上。科技股的飙升使得Scott现在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在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排行榜上,她目前也以近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第18。自从离婚以来,坐拥巨量财富的Scott成为了一位大慈善家。她签署了自己的“捐赠誓言”(类似于富人的承诺),决定在一生中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都捐献出去。与许多共同做出承诺的美国富豪夫妇不同,Scott在捐钱这件事上完全独立,并且雷厉风行,说捐就捐。自年疫情发生以来,她今年已经捐赠了惊人的60亿美元。仅仅在过去的四个月中,Scott就给个组织捐赠了约42亿美元,用于疫情防控和相关公益活动。在近期的公开披露中,Scott表示这42亿美元中,有一部分被均匀地捐给了数量可观的一批美国大学。有趣的是,这些大学不仅在名气和学术水平上和被留学生所熟悉的常春藤盟校相距甚远,甚至和各种排行榜上Top50、的学校都挨不着边,绝大多数人可能从未听说过它们,大概听一下名字就会被打上“野鸡大学”的标签。但随着报道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大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大都致力于为少数群体提供教育,比如有色人种、残障人士和低收入学生等等。对于这些大学来说,既要维持教职工的工资和学校运营开支,又要尽可能地帮助本地的弱势群体学生,所以即便是“小本生意”,财政也常年是令它们犯愁的一大问题。而Scott的一笔笔慷慨馈赠,直接创下了这些大学们的“受捐赠纪录”。德州的PrairieViewAM,一所历史悠久的以黑人为主的大学,在Scott的这次捐款中收到了万美元;纽约曼哈顿的BoroughofManhattan,以黑人和拉丁裔为主的社区大学,收到了万美元;纽约市立大学系统中的LehmanCollege,以成人教育和女性学生为主的文理学院,也收到了万美元;巴尔的摩的MorganStateUniversity,同为历史悠久的黑人学校,收到了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学的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学校从未主动联系过Scott和她的代表人,都是对方主动来联系学校、采访校长,询问学校的运营和财政状况,他们当时甚至不知道Scott就是这些捐款背后的“金主”。Scott本人也和这些学校完全没有任何私人联系,这和那些回馈母校的捐赠者十分不同,完全像是“做好事不留名”。对于捐款的使用,Scott也显得非常的大方。许多大学的捐赠者往往在捐钱时会规定资金的使用方式,比如限定某个单独的学院(往往是自己毕业的学院),或者专门用于建设某一栋冠名的新大楼等等。而Scott对于所捐资金则没有设置任何限制,允许大学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支配。正因如此,这些大学们能够根据所在社区的情况来制订财政的支出。有的学校将资金用来资助受疫情影响难以支付学费的有色人种学生,有的学校则选择资助推动性别平等或疫情相关的研究,有的学校则专门分出一笔钱用以资助残障学生和职业技能训练……实际上,这并不是Scott第一次做出这样“特殊”的捐款。在她公开的年的“慈善承诺”中显示,该年的捐款总额达到17亿美元,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捐赠给了那些长期服务于社区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的大学们。对于这样高尚的行为,Scott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解释道:“疫情对于本来就为了生活挣扎的美国人的打击是巨大的,财产损失、健康问题对于女性、有色人种、贫穷人群来说尤其严重。”换句话说,Scott认为在当下的环境中,对于这些弱势群体的帮助比以往来得更加重要,因为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而一直以来为这些群体提供支持的大学们,非常值得她的资助。Scott之所以选择公开这一系列捐款,大概也是想要向外传递一种关于美国大学捐款文化的不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向大学捐款不应该被精英主义所捆绑。功成名就回馈母校当然无可厚非,但那些本就富得流油的名牌大学,真的会因为一笔新的捐款,得到多么重要的帮助、做出多么重大的改变么?还是只是让它们几十年以后的理财回报再多上几个亿?同样的钱,捐给那些不那么出名的学校,产生的作用是否会更大?Scott的捐款某种程度上也讽刺着某些顽固的精英主义大学:与其听着你们自吹自擂,号称通过多少年的努力把少数族裔学生的比例从5%提到了7%,好像为了种族平等做出了多大贡献似的,还不如把钱捐给那些真正服务于少数群体,真正需要这笔钱、能把钱花到实处的大学们。这或许也给许多国内外留学圈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那就是大学的种类是多样的,大学所教育的人群也是不同的。诚然,教学水平有高低之别,学术实力也有上下之分。从性质上说,很多大学从诞生起就和其他学校存在着天壤之别,比如我们熟悉的常春藤联盟,如果比做人,分明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n代。可归根结底,大学所教育的对象是人,被我们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恰恰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在这个立场上,学校之间没有高低贵贱,更没有所谓的“野鸡大学”一说。只要不是坑蒙拐骗,能够为某个人群提供教育、提供帮助的,就是一所好大学。这种视角也给我们敲响着警钟:随着申请的难度越来越大、出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有时过分地将目光投射到了象牙塔的塔尖,忽视了这座塔本身的意义。在一份份的活动、文书都是关于性别平等、种族权益的包装下,我们自己却已经陷入了精英主义的深坑——我们的眼里只有Topxx的大学排名,只有多少标化分数能上什么学校的设定,只有崇拜名校大佬、瞧不起大众校学渣的鄙视链。“野鸡大学”这一名称的定义也被逐渐扩大,仿佛只要是自己没听说过的、排名不行的学校就是“野鸡大学”,这是不可取的。从人的层面来说,一些社区大学、职业学校提供给特定群体的帮助,或许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少。在大洋彼岸含着各种汤匙出生长大的我们,通常并不属于这些被帮助的群体,但这不并能否定这些大学存在的意义,甚至成为我们笑话它们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