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报记者田凤凤
高考成绩马上揭晓,一位初次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山大附中知达常青藤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孟渊感触颇深,他说,阅卷老师从每一个字里行间“挑出分数”。下面是孟渊对此次阅卷的感受:
九天的阅卷工作结束了,非常辛苦,但也收获良多。当时主动请缨,希望去评阅高考卷,就是想通过切身的体会,增加自己的阅历,加深对高考作文的认识,从而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今年的作文题目从形式上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多少带有点浪漫的味道,而当我们在时间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时,或者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从内容来说,给出的是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宏大历史画卷,要写出自己的感触,就要求学生有更高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文章凤毛麟角。总而言之,这次的作文题很特别,想写好并不容易,我就这九天的阅卷情况,谈一点我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
先说审题。任何一次比赛或者战斗,都离不开冷静的预判,理性的分析,高考题也是一样。在下笔之前,花点时间仔细研究题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次阅卷发现的最多问题,就是没有对话的语境,没有联系材料。没有对话的语境,就是指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给那时18岁的青年阅读,很多人没重视,文章写给谁并不明确。有些考生将对象搞错了,写给未来的自己,甚至写给自己未来的孩子,令人啼笑皆非;有些没有把未来的青年当做读者,而变成了一个似乎可有可无的“他”,有些就什么都没有,只是在那里议论抒情。没有联系材料,是指题目所说的“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很多人不注意。你可以有自己生发的东西,但是必须基于所给材料,不能只字不提。但实际的阅卷过程当中,很多同学不联系材料,甚至有意地回避材料,十分可惜。其实,我们在阅卷之前,专家早已把作文题目做了逐字逐句的解读,既然如此,那我们的考生就更有必要研读题干,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把重点句子,尤其是任务提示语要理解透彻,这是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虽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调,但是问题依然严重。
二
对于这次的作文,学生是很自信的。因为他们都感觉到押住了题,平时都练过。从《感动中国》,到《大国重器》,再到《厉害了,我的国》,素材琳琅满目,学生信手拈来。但是,大家都低估了题目的难度,当考生急于将自己的储备翻腾出来的时候,已经忽视了题干里那一行行的材料,感觉大功告成的那一刻,却忘了这篇文章写给谁,他们急于将自己平时的成果腾挪在卷面上,自说自话,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应该知道,如今高考作文并不回避热点,押题也就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许多考生还在认为高考题同他们玩的是猜谜语的游戏。他们不自觉的把自己看作了*徒,沉浸在押中的喜悦当中,却从没把自己当成是肩负着时代使命,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我想强调的是,这绝不是一句虚话。
于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备考不应该押热点。我们带着学生,辛辛苦苦将热点串讲一遍,反而误导了学生。其实我对此有不同看法,这正是高考想要我们去做的。我们虽然看到了很多千篇一律的文章,但是客观上,却促使学生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