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开学了!相看两生厌的孩子终于可以丢回学校收骨头了!坏消息:台风过境,延迟开学,孩子又砸手里了……
过去这段时间,广深国际化教育界可不太平,一大批学校“消失”、停办更名、管理层大换血,空降新校长、中外教集体出走……种种消息不断,可把家长整急了,都在等着开学把孩子送回学校,才能放下心头大石。
不过,很多在新学期转入国际化学校的家长学生可能都想不到,开学后会出现强烈的“不适应感”,有些刚进新学校的同学甚至会有一种“买家秀”和“卖家秀”的落差感。
有家长跟我们说,孩子踏进国际教育圈的那一刻,自己就成了绿油油的韭菜。
今天,作为国际学校从业多年的过来人,想和大家说一说某些国际学校入读后的“残酷真相”,也许这些大实话就击中了你孩子的情况。
花百万读国际学校
最后还得靠“钞能力”补课
不少转轨进入国际化学校的家长,都会“大呼上当”:本来转轨就是为了逃离应试教育的书山题海,可没想到国际化学校一样要补课!烧的钱还更多了!
我们认识的一个国际高中的学生,4年花费w,其中学费80w,补课费竟然和学费持平甚至更多!原来国际学校里碎钞机似的娃,最大的花销根本就不是学费,而是报各种班课。
很多学生和家长会问:国际学校的孩子,课外都在补什么?
1
转轨不适应,
短板学科需要“急救”
孩子刚转轨进入国际学校,英语基础薄弱,不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英语得补吧?或者因为偏科,某学科跟不上进度,不喜欢某个任课老师的风格,成绩落下了得补吧?这和中高考的学习逻辑是一致的,就需要课外把落下的知识补回来。
2
标化考试培训,SAT、ACT、托福、雅思……
申请国外大学,标化成绩、语言成绩是最为基本的。中国学生标化成绩一直都很高,所以要想突出重围,更需要有一份较好的成绩证明,孩子就得不停的刷分以达到梦校的要求。
3
竞赛、夏校、个人项目提升背景,
冲击G5和藤校
即使孩子学习成绩本身就很好,为了冲击G5和藤校,他们也需要多刷竞赛,夏令营、或是做个人项目来提升背景、丰富履历,这些都是需要额外花钱的。
前不久,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就被网友拍到独自去美国西北大学参加夏校,费用要美金(折合人民币3万多),每年会有大批的中国学生申请,录取率不到1%。
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参加顶尖夏校,基本上相当于一只脚跨进了美国Top10的大学门槛,也难怪这些夏校都如此火爆了。
4
给“梦校”加码,
“卷”多门AP课程
AP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应付高难度大学课程能力的重要指标,参加AP考试科目多、考分高的学生被美国名校另眼相看,入学后还能用来换学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将此作为发放奖学金的主要条件之一。
因此,很多学生为了给自己的梦校“加码”,甚至会考7-8门AP,而且分数都在4-5分,除了在校内选课学习,还有很多同学会上校外的AP补习班来短期冲分。
有家长会问,不补习行不行?行。那就只能看着别人家的孩子9年级托福就已经考到,AP课程已经超前学了一年,竞赛拿奖拿到手软……都说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在奋力托举,花了大几百万把他送进国际学校,已经“举了一半”了,难道想放弃?
升学成绩好不一定跟学校有关
学霸从入校那一刻就注定了
每个放榜季都是家长群最活跃的时刻,大家都在讨论今年的“哈耶普斯麻”到底花落谁家?哪个学校的牛剑录取又刷新历史?纷纷把孩子送进录取成绩优秀的学校,希望将来孩子经过学校的培养,也能像学长学姐那样进入藤校、牛剑……
然而真相是残酷的,那些申到海外Top10或者常春藤名校的学生,大部分并不是学校的功劳,这些孩子基本上在进入国际学校前就是学霸,轻轻松松能进“四大、八大”。
像我们之前采访的超级学霸沈同学,IB六门高难度的HighLevel课程满分,打个羽毛球都能打成半专业选手,最终被布朗、康奈尔大学在内的14所美国顶尖大学录取。
我们特别研究了他的24小时作息表,结果发现,一天24小时里,那些被完全浪费掉的无效时间,在沈同学的生活里——每天只有1小时。
其实,国际学校模式更开放,评价方式更多元,教学方法更灵活……这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自我管束能力要求更高了,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和他长期以来个人养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这些也能让他们在国际学校中轻松领跑。
很多国际学校会在中考后用重磅奖学金去挖高分选手,例如:“四大”的学生可以免试+奖学金入学,或者直接减免学费,这些学生对于国际学校来说,是每年录取榜保高位的“香饽饽”,是可以实现80%offer来自20%的学生。
△关于某所国际学校掐尖学生的评论,很多家长也赞同
这里并不是说国际学校的教育不行,而是说,国际学校对学生来说,只能说是助推器,而不是魔术师。那些第一梯队的国际学校能保持优秀的升学成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们的生源本身就是在全深圳范围内最顶尖的那一批。
外籍老师水平参差
好老师从来都是“稀缺资源”
有很多国际学校把外教占比高作为营销点,但说实话,除了纯外籍的国际学校,本土国际学校外教占比高不见得是好事。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各大国际学校的外教数量和质量更是逐年下降,外教30%的流动率是常态,教学质量也不稳定。甚至很多外教毕业于国外不入流的大学,教学证书可能都没有,半年或者一年后,学生就见不着这些老师的影子了。
△网友分享的外教奇葩来历
中国家长对于“长发碧眼的欧洲白人”面孔有着强烈执念,认为只有这种标准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外籍老师,而这也往往造就了很多“水”外教。有些国际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的偏好,会优先考虑标准欧美长相,再看教学水平。
之前身边有朋友吐槽:她的一个朋友是土生土长加利福尼亚ABC,SAT,UCLA毕业,但是家长不认她的脸。同样机构的有一位东欧外教,非nativespeaker语法也不行,但是金发碧眼,就在国际学校市场很吃香。
据我所知,在国际学校,中教和外教并没有实现同工同酬,曾经听闻一个故事,中外教同时带学生外出打比赛,外教是有额外课时费补贴的,而中教只能是义务、没有加班费更没有调休。新来的中教向领导申诉,领导给出的答案却是:这是学校规定,历来如此。
另外,在很多国际学校,中外教的寒暑假时间也是不同的,中教往往比外教少1-2周的假期。可以看出,外教在国际学校还是享受了极大优待,但是外教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确实是现在国际学校比较普遍的问题,所以家长在择校的时候,家长们要仔细考察外教的资质:外籍专家证、合法居留证、本国/国际教师资格证和学历证书,这些都是外教的专业程度、教学水平及基本人品的有效根据。
国际学校也“鸡血应试”
和体制内管理风格差不多
“不能染发、采用军事化管理,电子产品严格限制,不能点外卖进校园,早自习+晚自习必到……学校甚至有专门的手机管理老师,如果玩游戏被抓到会给一张Detention,三张Detention后会收到一张Suspension,如果收到三张Suspension,就会被直接劝退!”现在很多国际学校的管理已经日趋严格化和体制化。
很多学生选择入读国际学校是为了摆脱公立学校的题海战术,有一个宽松且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充足的时间去实现探索,做热爱的事情。
但是,入校后才发现,除了部分纯外籍国际学校,其他大部分国际学校也只是国外版的“应试教育”,排名比较高的国际学校尤其是一些A-level校,更是直接沿用了体制内的学校管理,十分严格。
其实对于国际学校采用体制内学校的管理模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主流的英美教育体系也很重视标化成绩,与此同时,偏应试的学校,由于升学率高,也备受中国家长喜欢,像是素有“国际教育界的衡水中学”的贝赛思在广深大受欢迎,就说明了这一点。
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叛逆,沉迷玩游戏、思想开小差、走偏路……国际学校的管理严格对孩子们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甚至对于一些自控力不太好的学生,家长想要通过国际学校来改变命运,就需要「欧美的课程+中国的严格管理=优秀的录取结果」!
学校升学指导“模板式”规划
学生大多也是“标准化”准备申请
虽然国际学校校内普遍会配置升学规划老师,但大部分家长还是会额外掏一笔钱,在校外找顾问,因为校内老师最大的问题是人数有限,精力有限,根本服务不过来。
一般国际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最多也就5-6位,学校一届毕业生很多都是百来号人,平均一位升学指导也要负责2、30位学生,而且很多学校的升学指导还兼任其他工作,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的时间就少之又少。而好的留学规划机构,都是多位留学老师为一个孩子做辅导培训,给他提前规划、包装以及进行长达几年时间的状态追踪。
很多国际学校升学规划老师约谈的惯用对话开场白就是:说说你自己有什么想法?你自己有什么优势?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最近都在忙些什么……这一系列灵魂式拷问,让很多还处于Struggle“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学生是一头雾水。孩子们咨询升学指导,肯定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建议、指导,而很多学校的升学规划老师却因为无法同时兼顾多位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