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梳子姐
昨天有读者留言说,最近是不是跟司马南杠上了?
梳子姐最不愿杠人,主要考虑天气太热,想给这位自号司马实际姓于的老先生降降温,千万别过度亢奋血压升高出点意外,要不然隔壁王奶奶找谁去一诉衷肠。
最近,司马老先生撤掉批判莫言的视频,转而在微博上向清华北大发难。
他说:
清北每年靠着国家专项基金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才,但是大部分的清北学生都会选择出国深造,也有部分学生是公费留学,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留在美国。
据统计,自年至今,美国硅谷有超过2万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在从事科研工作。如果范围扩大到整个美国,这个数字又该多恐怖呢?而美国顶尖的芯片专家前5名清一色都是中国人。
截至年,在美华人数量已经达到万,其中51%华人从事技术类、管理类的工作。美国常春藤的八所顶尖高校就有超过名华人教授。而中国高校毕业的学生就有20多万人在美国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工作。
……
归纳起来,就是说清华北大是留学培训基地,净给美国人培养人才了,而且有数据支撑,仅硅谷就2万清华学子。
老司马忧啊、恨呀,清北培育人咋就这么不讲政治,学生咋就这么没有家国情怀,最后得出重要结论:
减少给清华北大的补贴,把钱多给那些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大学。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倒退二十年,我绝对做司马南的忠实粉丝,忧国忧民的呐喊不忿。
可是现在发现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把持着硅谷、掌握着芯片、占据着常春藤顶尖高校的教授位置,最应该担忧害怕直至焦虑到睡不着觉得,难道不应该是美国人吗?
换个角度来看,假如咱们与美国换个位置,中关村有2万美国顶尖高校毕业生工作,清华北大聘请了一大群洋教授,那么司马南会怎么想?
孟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是农民爱到你这里来种田,商人愿到你这里来经商,工匠愿到你这里来做工,也就是说有吸引力,能聚拢人才。
当你还没有实力足够强大时,那么怎么办呢?
伟人说过,那就甘当小学生。
学习先进的东西永远在路上,不要妄想着马上毕业另立门户。
有人喜欢拿杨振宁与邓稼先进行比较,造谣说杨振宁问病床上的邓稼先,你为10元钱搞科研值不值?
这种一扬一贬的谣言,简直荒唐、愚蠢、幼稚之至。
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他最想见的人不是自己的父亲、岳父,而是邓稼先。
或许心灵感应,此时的邓稼先被调到青海接受批斗,正处于最危险的境地。
杨振宁提出的会见要求,恰好救了好友一命,救了一批核武器专家。
80年代,邓稼先身患癌症,杨振宁先后两次回国探望,送来了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
至于杨振宁为什么没有回国,那是钱学森等一众同学好友共同研究的结果。
当时钱学森从事应用物理研究,对造导弹来说最实用。
杨振宁从事的是前沿物理研究,理论性很强,一时没有应用场景,难以发光发热。
最后,一致认为杨振宁留在国外对国家有利,这才没让他回来。
要是按照司马南的逻辑,别人都回来了,你不回来啥意思?
年8月26日,杨振宁以95岁高龄正式恢复中国国籍。
天地皆知,俯仰无愧。
这是他向祖国、向人民作出的最好交代。
我们承认,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但是如果任由公共舆论用国界去绑架和束缚科学家,那又是愚蠢的。
我们在走向大国强国的征途中,需要堂堂正正的自信,而不是矮人一等的自卑,需要包容有度的合作,而不是过于狭隘的对抗。
相信所有中华儿女在国外取得的成就,早晚会还给国家。
这不取决于他们身在何方,而是他们心系何处。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留住他们的心,增强他们的认同,而不是给人才戴上枷锁,设个紧箍咒。
司马南说的问题貌似都对,可是他的情绪有毒。
当任正非畅谈俄罗斯的数学家如何参与华为的科研攻关时,我看到了大企业真正应该具备的气象。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中华民族的强大,必定是得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与世界相融,拥抱这个世界,才能赢得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