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劬颉丨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部都算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教师阅读的技术路径及其实现

提要教师阅读,与日常阅读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特殊之处。我们在提倡教师要保持“阅读着”的“读书人的姿态”同时,与学生共读,实现让学生读的书自己要先读一读,同时能从学科特点和需要出发,进行专业的文献阅读,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关键词教师阅读技术路径阅读姿态师生共读经典教读

现在对教师阅读诟病很多,诚如教师阅读的重要性谁都明白,但是如何解决教师阅读的问题,让老师读些什么和如何阅读,却难以提出有效的办法出来。这就好比一个人气色不好,每个人都看出来了,但就是无计可施无法可想。

我也曾推动教师阅读,于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八一路径”,让新进教师每年发表一篇文章,每学期写一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书,每学期翻一本专业杂志,每年开设一节公开课,每年设计一次有创意的活动,每年跟名师聊一次天,每年跟特殊学生聊一次天。这“八个一”中,就有对老师阅读提出要求。而对于教师读什么,如何阅读,我一向认为只要教师阅读着,保持一种读书人的读书姿态即可。

一、阅读着:保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

譬如说,老师喜欢看电影,喜欢追剧,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从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来说,能不能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形象,首先的标识便是阅读着。把喜欢追的剧剧本找来看看,把原著找来看看,文字所带来的美好感受是与影视视觉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美好感受是需要通过文字来还原出另外一个生活世界加以体味的,而不只是像个观众在银幕荧屏前观看别人的演出而已。

至于你看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你看了《我的前半生》,这个流行阅读究竟好不好,我始终都觉得这不是重要问题,重要的是要保持着这种“打开书本来读”的姿态。哪怕只是装模作样,也要“装”出读书的模样出来。我相信,当一个老师开始在办公桌前,不只是拨弄手机,而是捧着书本在看,至少保持了在学生面前一种读书人的形象。现在这种读书人的形象差不多已经被刷手机替代了。

当学生看到老师在看着那种连学生也不屑读的东西,无疑会惊讶:“老师,你也看这种小说啊?……”我相信一个老师会主动而自觉的思考该读些什么,而不该读些什么。当一个老师开始这么思考时,他就开始了自主构建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的形象设计——想以什么样的形象站立在一届一届的学生面前。

我之所以从不给老师开设书目,不为教师阅读整体设计必读书,是因为我相信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活所需要的营养是不一样的,每一种教育人生都是值得尊重的,每一种阅读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有价值的。这种意义和价值,不一定就在当下发生,有时候期望他发生却偏偏不发生,在某一个偶然时机,却爆发了出来,甚至需要一生的教师生涯才能起作用。

但是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部都算数。关键的是,你要读着一部。

二、与生读:要学生读的书老师也来读一读

教师阅读,确实是需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在保持“阅读着”的“读书姿态”后,必然会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设计“必读书”,既然要让学生“必读”的书,老师起码也应该将这些书进行阅读,否则面对学生的提问,会一问三不知,贻笑大方的。我在做老师时,很欣赏《红与黑》中,于连做家庭教师时说的一句话:“教育就是老师背书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背出来给老师听。”譬如说,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文段、诗文和“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我自己都是能够背诵的。我曾在《愿我的存在成为你最美的校园记忆》一文中提及的一个男生在早读课上,他抄作业,我用手指压住他的试卷,他用力拉讲试卷撕裂后,将我的语文书撕得粉碎,还恶作剧一般的将整本书的碎片抛向教室的天空。我制止了班长要想班主任汇报的行为,说:“既然陈卓然把我的语文书撕碎了,就是不想我来上语文课,我今天就给大家上一节没有语文书的语文课。”我们要学习的是《阿房宫赋》,我当众把《阿房宫赋》全文背诵了一遍。就是这一遍背诵,可以说一下子就镇住了学生,赢得了学生的惊讶与赞叹。如果我没有这样的准备,遇到这种突发事情,是很难这么好的处理这件事的。

要学生背诵的,老师首先要背诵。这是我做语文老师的要求。当然,既然要学生阅读的,我自己也要能通读一遍。否则,难以应对学生的阅读提问。我每年寒假都要向学生推荐五本、暑假都要向学生推荐二十本当年度我读过的书。我并不是说要学生每个人都能把这写书都精读一遍,而是要让他们能够到书店中去找一找这些书,哪怕只是翻看翻看,了解大略,能够选择一两本通读一番,那么他的假期就会变得与别人不一样。

我的推荐书目并不只是文学类的,而是杂家的,是跨学科的。在我做学生时,我就对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人物传记感兴趣,读这些书,令我对数学、物理几乎陷入一种迷狂的境地,每一个公式、定理被发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惊心动魄、震慑灵魂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对这些公式、定理的理解往往又是印象深刻、理解透彻的。我从来不认为学好数理化,只是仅仅刷题目就够了的,诚然没有刷题是难以提高成绩的,但真正要提高成绩,必须要从本质上加深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和变式。而这些伟大人物在某个瞬间灵魂开窍般的伟大发现或发明的故事,又恰好是语文写作的绝好素材。所以,在我的智慧作文的探索中,始终走的都是以学生“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为中心的读写一体的路。

当教室的“必读书”书柜中有了《时间简史》《科学简史》这类书时,那些理科的老师也有了兴趣,常常见到他们在教室里,从书柜里把这些书抽出来看,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也许担心:学生看了,万一问我问题,我回答不出来怎么办?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这些书籍其实也是他们学科专业的必要支撑。只是,在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经历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而已。

三、经典教读:要教会学生读出经典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每一节课的备课过程就是一次研究的过程,文献研究是以专业阅读为基础的。我一直说:“书读十遍不备课。”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课文前,要把课文先读上个十来遍,有些文本很深,不读十来遍,连自己都弄不懂意思;有些文本看似很浅,读一遍,就会飘飘然感觉全读懂了,再读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数遍下来,会发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几遍下来后,会自觉不自觉的转换到学生立场上,从学生视角来勘察文本的理解立场。

“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是我对阅读教学的价值预设。如果能够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的阅读基本素养是可以养成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是有方法可循的。我的每一次备课几乎都是要逼着自己把课文读到至少十遍,在一遍一遍读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断发现着新的问题,不断尝试着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这些成果,我曾经以《经典教读》为专栏在《新语文学习》和《新高考》上连载,受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欢迎。《阅读着的快乐》《“拿来”,不必非要“主义”——〈拿来主义〉教读》《路连接着家和前方——〈前方〉解读》《底层的光辉——〈最后的常春藤叶〉教读》《“……”的秘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读》《那些被爱和哀挟裹的人们——〈致西伯利亚囚徒〉教读》《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读》《经典是如何成为经典的——〈滕王阁序〉教读》《“我很高兴您那时没有打喷嚏”——〈我有一个梦想〉教读》……这个系列我发表了大概有三十余篇文章,这只是我阅读成果的一部分。有很多阅读成果都转化为课堂辩论,以一些教学反思的形式呈现着。

直到有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后,对文本的文献研究是我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利器。我想,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深度学习的过程,这需要一个教师的专业阅读,也终将成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种阅读,是为了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它也能成就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通过这种阅读,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看看名师大家是如何鉴赏文本、提出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

(洪超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tenga.com/cthy/13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