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还能留学吗

“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

三十岁以后,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还可以自我见证;三十岁以后,所有的可能性不断褪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

而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越过时间,越过自己”的最好例子。30+并没有成为她追求自我的牵绊,反而使她更加明确自己心中所想。

在外人看来,她奋斗多年、事业有成,理应好好珍惜现在的工作。然而,她却抛开了世俗观念的束缚,跟随自己的心意,选择踏上人生的新旅程。

她说,如果不迈出尝试的一步,也许永远都不会真正地认识到完整的自己。

美龄学员

创业公司传播负责人

多年市场营销工作经历

申请方向:LiberalArts

战绩

宾夕法尼亚大学

达特茅斯学院

杜克大学

芝加哥大学

圣约翰学院

30+之后,想认真想想我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喜欢工作的人,但观察我自己和我丈夫的工作状态,我们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长期加班、有工作就没有生活这样的抓狂状态。

有一段时间我们终于抽出了空,去澳洲旅行。我们住在一个当地农场主的媳妇儿做的民宿里,是一个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的小丘陵上,他们还养了猪、小马和小狗。

在那个得来不易的假期中,看着落地窗外的绿色的草地,每天早上去看农场主的老爷爷喂他们家的小动物们,我感到一种真正内心的放松和舒适。

这样的感受是非常私人的,我觉得这是我和我丈夫想尝试下过一段海外生活的原因之一。

再说功利一点的原因,是考虑复合型的职业发展,或者说,是职业的转型吧。

虽然一直在做企业传播、营销的工作,但是一直对文化研究和社会学有热情。职场的工作是一个虽然有不错的经济回报,但是会一直处于输出的状态。

步履匆匆,没有了停下来做些输入、像海绵一样重新学习和刷新自己的时间。

另外一个,其实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它也会有自身的瓶颈。企业营销到后面,其实要考察你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变化的把握。

比如我们制定很多营销策略,即使是一个casebycase的campaign,它也需要你去问一句:在流行的媒体/内容趋势后面,其实隐藏着在价值观层面怎样的社会变迁?这样的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开始,就还是需要你有足够强大和多元的底层思考逻辑。

我记得我和我丈夫讨论,说虽然营销、传播是关于“How”的,但我自己是一个喜欢问“Why”的人。而这个Why,有时候需要跳出营销、传播的层面去思考才能得出真解。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从去年年中的时候就开始和丈夫商量出国留学的事情。

确定方向

一开始是和Maria有过一次电话的长谈。聊到了我的想法,也聊到了其实工作多年,再去海外读书是一个成本比较大的选择。

但是Maria还是比较鼓励,因为她自己从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中获益良多。比如,她也刚刚从一个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中回来,跟我提起纽约社会的多元性让她非常感触。

第一次聊之后,我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考虑。主要是因为拖家带口,需要和我家里人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我们想尝试一下。和美龄的导师见面,开始聊自己的兴趣点和过去的职业经历。

我觉得对于一个已经工作的人,和一个刚刚大学完成的学生,其实在考虑留学的时候,思考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除了我自身的学习兴趣之外,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美龄探讨,如果我丈夫也过去,有什么可能性?是陪读签证,还是他也需要申请个学校?他有没有可能在当地工作?等等这样的问题。

我大概也会比学生时期更加了解“时间成本”这样的词的意义。所以我一开始看的就是最快一年就能结业的硕士项目。

从我读书的目的上来说,我其实是希望能够进入我自己一直很感兴趣的文化和社会研究的领域,能跳出职业经历来刷新自己,帮助自己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

但是已经离开职场多年,读个文化研究?读个社会学?读个历史学?其实某个单独的方向对我都不太合适。于是,美龄的导师给我推荐了liberalarts项目。

时间周期短,一年可以完成;跨学科项目,基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设计curriculum,可以全校选课,感兴趣的社会学、文化研究的课程都可以进入curriculum;而且有许多名校都有这样的项目,比如宾大、达特茅斯、杜克等等。

无论是从学习兴趣,还是从我在意的时间成本上,美龄给我推荐的“LiberalArts”项目都深得我心。总而言之,这是个非常适合职场人“返场”的一种硕士项目。

申请过程

确定了申请方向后,接着就是选校啦。美龄给我提供了非常详细的选校表,包括哪些学校提供这样的项目。导师也给了我建议,哪些学校的项目质量更高一些。

初步就圈定了宾大、杜克大学、达特茅斯、芝加哥大学、StJohn这些。StJohn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在liberalarts方面是美国一所名声在外的学校,而且坐落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世外桃源”,多说一句。

文书这边是美龄帮助非常多的。工作中我准备简历并不是个难事,但是哪些信息对于学校老师是有吸引力的,这一块的包装是美龄帮了大忙。

每个学校的文书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写书评;有的学校要求写一个很长的PS。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评,因为是过年时候(这个特别的春节)我花了大概一个礼拜时间准备的。工作之后再也没有用英语写5页以上的文章了,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写出初稿,当然语言上还是非常稚嫩的。

给到美龄之后,外教导师返回来的版本比我自己的最初版本,文章语言变得更深刻、更复杂,非常的native了,令人赞叹不已。

因为上班也比较忙,我很多时候都是抽时间,赶一下学校申请的deadline。但是我自己比较执着,特别是因为一开始对宾大非常心仪,在文书上前前后后调整了多次,也每次都弄得美龄的Abby老师加班,包括请nativespeaker的文书老师校改,但是他们都非常耐心,尽职尽责。借此机会,也想向她们表示感谢!

最后,申请结果出乎意料的完美,得到了一个又一个好消息!心仪的学校都录取了,一开始最喜欢的宾大、中间调研的时候最喜欢的StJohn、多番考虑之后最满意的杜克大学、Maria极力推荐的达特茅斯、还有姗姗来迟的芝加哥大学。

录取了多少学校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最终的那一所,你想没想明白适不适合你。

我一开始最喜欢宾大,一部分因为学校名气,毕竟常春藤;一部分因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tenga.com/cthy/11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