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跨文化视野的珍品耶鲁笔记

初读《耶鲁笔记》,我就十分惊诧于作者外国文学知识、文化人类学、中西比较文学的渊博,信手拈来,信口开讲,没有规矩而自成方圆,尤其难得的是,这不是一般的读书笔记,而是跨民族、越时空、贯中西的漫谈。

第一次认识叶舒宪教授是在大学二年级时,他给我们讲授《东方文学史》和《比较文学》,记得那堂课做自我介绍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在黑板上了他的名字,干净利落,不做渲染!他初初给我的印象是“年轻、睿智”,起先我们还以为是大学刚毕业分配过来当助教的,底气不足,羞于启齿。而后我们上学校图书馆,一看《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学》、《英雄与太阳》、《探索非理性的世界》、《中国的神话哲学》、《老子的文化解读》、《庄子的文化解析》、《诗经的阐释》等等力作,全是他的名字!年轻不气盛不骄躁不俗套,真难得!

我们暗暗庆幸遇着年轻的“大师”了!

后听师母胡芸女士说,满脸童稚的叶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就连他带的研究生都老相过他,外人还以为他是学生,他的学生是老师!

“大二”师从叶教授学习《东方文学》悟到了“脚踏中西文化,叩响宇宙文章”的真谛,初次接触跨文化生存及跨文化理解。“大三”在叶教授指导下学习《文化人类学》悟到了“尊重、宽容”的要义,开始尝试跨文化理解。“大四”师从叶教授学习《比较文学》领悟了“学习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无知,而是来自已知”,并在其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庄子的卮言》,此时对跨文化生存及跨文化理解有了较深层次的感悟。

我大学毕业后不久叶师就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所工作,年我们在北京相遇,叶师送了我一本他写的《两种文化的足迹》,没过多久,叶老师又给我寄来了他访问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笔记》,我急不可待地读完!发现这是《两种旅行的足迹》的姊妹篇,但又是其的延续和升华,是跨文化生存和跨文化理解不可多得的读物!结合这两本读物后,我更加坚定用年轻的心去读“宇宙”!因为地球村的概念使地球变小,而“人类”的家园却不断变大!

“正是一颗年轻的心,一双不着世俗的眼睛破译了本族及异族多重的文化”,解读乐不可言说之神秘!

记得,叶师在大学任教课余总爱骑着“赛车”穿街走巷,体察民俗风情,希望在常人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新大陆。据师母介绍,叶教授的这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无论是访问澳大利亚高校、还是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访问讲学,叶师都会徒步或骑车深入民间收集素材。调往中国社科院后,叶师也常骑着自行车到处溜达,捕捉些灵性的东西!而结果每每总能在“熟知”背后探得“真知”来!

《耶鲁笔记》就是叶师访问用年轻的心不着世俗的眼睛,解读具有百年历史而长满常春藤的耶鲁大学的成果!

年轻的心,来自常青看似乎单纯实为博大的校园,校园既是知识的发源地、承载地,更是知识的传播地,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或没有在大学里手执教鞭,也许一辈子都无法感受到常青的心和长春藤的校园,而叶教授却“合而为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chuntenga.com/ctfb/13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